战争,是可以触摸到的······

 

战争,是可以触摸到的······
--《老兵不死》拍摄感悟
李丹青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版权资产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制作了60集系列短片《老兵不死》,于77日起,在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早晨》中播出。该系列短片以上海音像资料馆在海峡两岸采集的抗日老兵口述历史资料为基础,并与其馆藏的历史影像资料相结合,通过讲述抗战老兵们一个个感人又鲜为人知的故事,力求以最真实、生动的形式展现70多年前的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全貌。
或许是一种巧合,60708090100,看似一组普通有序的数字组合,但对于我们《老兵不死》栏目组而言,却是沉甸甸的厚重历史。一个60后,带着一群8090后,采访8090100岁的抗战老兵们,追忆70年前抗日战争的场景,制作口述历史纪录片《老兵不死》,缅怀先烈,砥砺未来,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献上我们后人的一份敬意。
历史的文字记载背后,其实填埋的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想知道70多年前发生的这场民族存亡之战,作为个体,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灵肉撕裂。历史教科书记载的只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部队与日军打了什么战役,取得了什么战果等等,诸如此类,这也是我们从小死记硬背的。作为士兵个体,是虚化的,他们的生和死只是一个个数字,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母亲、妻子、孩子的哭泣。
现在,通过这些老人的讲述,我们知道了,人面对死亡时,可以是澹然的,也可以是恐惧的。人死了,不论你是英雄还是敌人,同样是会腐烂发臭的。面对他们,我们发现抗战的历史是可以触摸到、可以嗅到、可以听到、可以感知到的真实存在。
老兵姜德州,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警卫员,这位东北汉子告诉我们,很少有人知道杨靖宇是个身高近两米的大汉,很少有人知道东北抗联在零下50度的野外是如何生存的,很少有人知道当时东北抗联战士有三种死法:第一是战死,第二是冻死,第三是饿死。东北的冬天,山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度。哪怕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生活,对于抗联战士而言也是奢望。
老兵寇杏林,在参加守卫郑州的战役时,眼看敌军就要攻上来了,作为班长的他既要负责掩护大部队撤退,又要保住为数不多的枪机,就在敌人离他只有三步的时候用机枪将敌人撂倒,在关键时刻天降暴雨,保住了大部队的撤退,也保住了自己的命······,这场战役结束,部队由最初的三个团锐减到只剩一团加一个营……当老人讲到这里时,他再次梗咽而无法言语,我们似乎又被带回到那残酷血腥的战场,空气瞬间凝固了。
他们老了,记忆也许会有偏差。但是,对于战争的感受已经深深地烙入了他们记忆。通过他们在讲述中的那种眼神,你会看见当年战场上刺刀见红,殊死搏斗的场面,透过他们的眼神,我们依然会感受到当时中国军人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虽然现在他们已老眼昏花。
或许,这些小故事改变不了什么,抗战神剧也许还会出现,起码,通过60位老人的讲述,这些年轻的编导们了解了一些教科书中没有的历史真相,并通过节目传播了出去,又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些,这就够了,当然,对这些抗战老兵,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不够,·····
老兵不死,指的是他们的精神,而他们的肉体,每天都在凋零,我们现在能为他们做的,也仅仅是记录他们的浴血经历,让后人知道,有那么一群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不做亡国奴,拿起了刀枪,毅然走向了血肉横飞的战场。
 

口述历史工作室

官网微信

口述历史工作室 官网微信
沪ICP备102188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