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荣誉-家国

使命-荣誉-家国

陈娅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在倾听了这些抗战老兵的经历后,我们无法不为之动容。长期以来,他们曾经从事的“军人”这份职业,所应该获得的荣誉是那样值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然而,这份尊敬并不仅仅意味着对他们个人的奖赏,而更多的是象征着一个伟大的情操——捍卫这块壮丽山河上世代传承的古老文化传统的那些人的共同的行为、思想准则。这就是这份“荣誉”的意义。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应该是中国军人应有的形象。“使命-荣誉-家国”,这三个神圣的名词庄严地提醒这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些老人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所捍卫的尊严使我们肃然起敬,在似乎丧失信心时鼓起勇气,几乎绝望时产生希望。
 
“喜马拉雅山脉的雨水,和无数高原上的支流汇集怒江,怒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显示出浊流汹涌,旋涡湍急的愤怒神情。年轻的彭建军和他的战友正在进攻海拔3230的高黎贡山,它是二战中最为陡峭难攻的要隘阵地。最终他们胜利了,可是他的数千名战友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是属于彭建军老人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那是故事,是传奇,可是对于这些抗战老兵,那却是经历,是岁月。这是我制作的《老兵不死》样片中的其中一期,彭建军老人的心中就满怀着这种这份荣誉的崇敬。
也许我不了解他们生得高贵,可我知道他们死得光荣。那些牺牲的勇士们不曾徘徊,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嘴边叨念着继续战斗,直到看到胜利的曙光才合上双眼。这一切都是为了它们——“使命-荣誉-家国”,这是军人的责任。我想这也是我们现在做的这份工作的意义,记录这段历史,然后让更多的人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沉重的岁月,让伟大的荣誉继续传播在祖国大地上,让更多的人能继承这份遗志,这就是我们“口述历史”工作组的责任。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
 
老兵不死——彭建军.jpg 
 
这些老兵大多已到了耄耋之年,他们正在慢慢老去,甚至有些已经离我们远去,如果再不抓紧抢拍下他们的故事,那将会是永远的遗憾,我们不得不畏惧时间的残酷。然而令人感叹的是即使时光再久远,即使岁月已经剥夺了他们曾经年轻有力的体魄。在我们的镜头前,他们依然可以栩栩如生地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峥嵘经历,通过他们的记忆的目光,我们似乎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浴血奋战的军队,老人和战友们从暮霭沉沉的黄昏到烟雨蒙蒙的黎明,在透湿的行军包的重负下不断地奔跑着,沉重的脚踝深深地踏在被枪林弹雨肆虐过的泥泞路上,与敌人进行着殊死搏斗。他们疲惫的献血洒在了战衣上,然而心中无惧,站在那里就像巨人般伫立着。
 
战场是残酷的,在抗战老兵杨胜义的回忆里,充斥的是各种惨烈的镜头。长沙会战是继“二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老人的讲述没有雄辩的词藻、诗意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的比喻。在我们的样片里,除了老兵的口述历史外,还穿插了各种战争时期的珍贵历史资料。所以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些无谓的语言的点缀,因为仅仅是那份真实,就已经令人们潸然泪下了,并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1939年的那个秋天,来到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现场,满目疮痍,鲜血如注。
 
杨胜义.jpg  
 
在青壮年时期,他们舍弃了安稳和平静,把自己献给了国家。每当我想到老兵们在战火中的勇气,在胜利时的谦虚。我满怀的赞美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们在历史上已成为成功爱国者的典范;他们在未来将成为华夏子孙认识“荣誉”的先驱者;现在,他们把光荣献给了我们。
   “使命-荣誉-家国”,为了这份执着,曾经千千万万的中国军人倒下了,而活着的这些老兵也已经慢慢老去。然而这份责任是永远不会灭亡的,就是因为始终坚定地守着这份信念,那些老兵们才永远不会灭亡,他们的事迹也将永远留存,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兵不死,精神永存”。
 
 
 

口述历史工作室

官网微信

口述历史工作室 官网微信
沪ICP备102188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