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
 
孙闯
 
 
 
前前后后大半年的时间,《老兵不死》系列片现在在上视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早晨》中播出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渐渐体会到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一种幸福。作为与抗战老兵有过直接对谈的极少数80后,想想两赴台湾辛苦搜寻、直面老兵讲述血泪往事的经历,两个字,“值了”。
我们把这些在城市和乡村里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请到了我们的摄像机前面。对,他就坐在我的对面,讲述着埋藏在心底的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王兴华.jpg
 
王兴华:这是我所做过的选题中最血腥最残酷的一个,淮阴城的攻城之战分外惨烈,加上王兴华老兵平静的叙述,将原本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的血腥和绝望转嫁给了我们,让我们一旦知道,就再也无法忘怀。他说“战役结束以后,士兵们的尸体从上到下铺满了整个城墙”、“我们的红旗插到哪,就是我们的部队打到哪”。
 
姜德州.jpg
 
姜德州:姜德州老人曾经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警卫员,这位东北汉子的讲述在平静中迸发出动人心魄的力量:很少有人知道杨靖宇是个身高近两米的大个子,很少有人知道东北抗联在零下50度的野外是如何生存的,很少有人知道当时东北抗联战士有三种死法:第一是打死,第二是冻死,第三是饿死。东北的冬天,山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度。所谓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生活对于抗联战士而言也已是难以想象的奢望。躲藏在密林中的他们即便在滴水成冰的夜晚也不能轻易生火取暖,因为一旦生火,附近的日军碉堡就会发现有人在集团部落之外活动。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姜德州老人依旧难以忘怀。
 
 杨良平.jpg
 
中国的历史,大部分讲述的是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历史谈的多,小人物比较缺少。但大历史容易被篡改,小人物的讲述往往更加真实。个人的历史也是一种辉煌、动人的东西,但一直以来却被遗忘了,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一直被忽略。中国人的战争价值观比较重视战争的惨烈和牺牲,然而幸存者在战后的命运是更打动人的东西,而这一方面的话语描述,却一直是缺失的。” 
历史或许不应该被简简单单地概括和量化,也许把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物、事件还原到复杂的历史境况中去,我们就能看出可触可感的血肉肌理。也许,我们很难还原一个完整的、纯客观的历史。而口述历史,则是以一种个人的视角,我们把每个人的讲述汇集起来,也许就会更加接近真实。
你说的可能夸张,他讲的可能片面,我的记忆也不一定准确。但每个人还原出来的,都是一个独特的抗战:抗战初期参战的老兵,会给你讲述中日双方的差距有多么的悬殊,我们的部队损失是多么的惨重。抗战后期参军的老兵,会意气风发地给你讲述他们作战是多么的酣畅,日本人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他们有的讲述正面战场的惨烈,有的讲述敌后战场的艰辛。他们当中有驻印部队的工兵,有抗日联军的警卫员,有人奉献在后勤补给的兽力运输营,也有人曾在宣传战线中劝降了上万的伪军……他们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整理素材时我们要努力辨识各式各样的方言,他们年老或者更加年老,他们在或者不在,但这段民族抗争的历史就在那里,永远在那里,他们讲述这段岁月时的情绪相近、泪光难控,他们透过这些讲述传递给我们的力量依然让人血脉偾张,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信念历久弥坚。 
  老兵的生命在慢慢凋零,但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却永不凋零。中国是一个最适合拍纪录片的国度,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也不仅仅是因为还有那么多贫困、愚昧、不公和新奇,而是因为中国需要从真实中汲取力量。 
 
 
 

口述历史工作室

官网微信

口述历史工作室 官网微信
沪ICP备10218859号-3